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章河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文章河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于中国人来说,若谈到地上河,多数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黄河。因为种种原因,黄河的下游几乎都是地上悬河,历史上多次发生改道。虽然今天的黄河暂时没有决堤的可能了,但是地上悬河依旧是存在的。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
因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黄河流过该区域之后含沙量迅速增加,河水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后,流速迅速放缓,泥沙大量沉积,河道逐渐抬高。河道越高,流速就越慢,泥沙就越容易沉积,地上河的河道就越高。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对于黄河的治理是非常困难的,遇到治世可能还好一点,国家会动用人力与物力加固河道,但是如果是乱世,黄河就常常会改道。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然而地上河并非是黄河的专属,除了黄河,还有很多河流也存在地上河的现象,比如长江的荆江段就存在地上河。荆江指的是长江湖北(湖南)段,此地古称荆州,因而得名荆江,“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是长江流域百姓自古以来的共同认知。
长江荆江段
首先,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段,是长江流速与落差变化剧烈的地区,泥沙容易淤积。
荆江位于长江的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是我国地势上的第一
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汇处。长江从巫山山脉流出,进入江汉平原,海拔从2000多米降到200米,流速迅速降低,上游带来的泥沙迅速沉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并非黄河的特色
虽说长江的含沙量与黄河相比要少了很多,但是在长江的中游荆江段,地上河也还是存在的,因为泥沙的堆积,河道抬高,因为河道的抬高,泥沙更容易淤积,所以千百年来,荆江段河道弯曲,洪涝灾害十分频繁,是长江流域水灾的多发地区。
其次,两湖地区历史上大量的填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无论是湖南还是湖北,都是湖泊众多,湿地丰富的省份。历史上的云梦泽,就是长江流域著名的湿地资源,湖南的洞庭湖原本是我国的最大淡水湖,湖北省更是有千湖之省的绰号。但是历史上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量的湖泊被填,洞庭湖在不断的围湖造田中面积几乎锐减了一半,而湖北省众多的湖泊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秦汉时代的云梦泽
洞庭湖的不断萎缩
湖泊是天然的蓄水池,在汛期到来之时,对于河流径流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大规模的填湖造田,使湖泊的蓄水作用严重降低,致使汛期到来之时,水灾格外严重,加剧了荆江段的水灾危害。
与此同时,荆州自古以来就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区,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先要之地。历史上的荆州地区战乱频繁,社会生产生活常常因为战火而受到影响。
荆江段废弃的弯曲河道
荆江段废弃的弯曲河道
三峡水利枢纽
建国后,为了治理荆江,中央与地方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的。一方面,不断的加固荆江大提,大大降低了堤坝损毁的概率。一方面,对于大量的弯曲的河道进行了人工开挖,截弯取直,疏浚了河道。同时,在长江的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建设了生态防护林,通过蓄水防洪,减少河流含沙量,让险要的荆江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时代。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我曾在湖北荆州生活过20年,对荆江的认识和感受颇深。荆江全长360公里,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城陵矶段的别称,因流经古荆州境内而名。荆江以藕池口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荆江是全国有名的“地上河”,向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荆江之所以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荆江两岸地势低平,北面是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出三峡进入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游带来的泥砂沉积下来。二是,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泄不畅。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肠”。三是,筑堤防水,进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边修建的沙市万寿塔,如今已被江堤围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荆江,船比塔高。
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从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洪减灾国家多次加固荆江大堤,并在上游修建了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同时,荆江自然截弯和人工裁弯取直,缩短河道70余公里,加快了江水流速,减缓了泥砂沉积。
荆江河段上起湖北省枝城镇,下迄湖南省城陵矶,流经湖北的枝江、松滋、荆州、公安、沙市、江陵、石首、监利和湖南省的华容、岳阳等县(区、市),全长347.2千米,其间以池口为界卞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长约171.7千米,下荆江长约175.5千米。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型;下荆江为典型蜿蜒性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1,这样类型河道,造成径流缓慢,易淤积来自长江上游的泥沙,而长江上游的泥沙是非常巨量的。我们看一下荆江上游三峡水库的泥沙监测量就可见一般,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至2015年12月,三峡人库悬移质泥沙,21.152亿吨,出库悬移质泥沙5.118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泥沙16.4亿吨,年均淤积泥沙1.283亿吨。河道弯曲导致河沙淤积是荆江段成为“地上河”主因。所以荆江的治理采取的是“截弯取直”的策略。
2. 荆江河道两岸平原在沉降,经监测江汉-洞庭湖平原每年有8-15毫米的沉降,带来的是河道相对提升。
其实三峡水库运行之后,因其拦沙效应,清水下泄,荆江段河道近年来已成冲刷趋势,下表为三峡水库运行以来,荆江段的泥沙变化,基本以冲刷为主,其中上荆江沙市河段被冲刷7.5米高程。
感谢阅读!喜欢就点个赞吧
一直以来,我们一说悬河,就认为只有黄河下游那一截,700多公里,让我们提心吊胆,怕她哪一天整出一个黄泛区来。
其实,在“九曲回肠”的荆江(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矶,全长约360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也有一截悬河,尤其是藕池口至城陵矶这一段,叫下荆江,典型的蜿蜒性河道,全场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
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汉平原,地势都很低,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目前的下荆江,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的江汉平原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
荆江悬河的形成与其他地上河一样,还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长江出三峡带来大量泥沙,遇到地势低平又“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流速减缓,泥沙容易沉积,河床不断抬升,时常决堤改道;另一面,人类为了减少威胁,对河道进行束缚,防止其决堤改道,就会加固两侧的大堤,从而出现河床不断抬高,两侧河堤也不断加固抬高的情况。
今天,三峡大坝修建以后,有效约束了洪水,荆江决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另一个问题却随之产生。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航道,却在荆江形成了瓶径,常年通航能力是3000吨级,既使有效挖深,也只能达到5000吨级,万吨级船舶只能在汛期才能上行至重庆。。。作为悬河的荆江,肯定不能无限挖深,这会危害大坝的安全。
荆江航运瓶径的出路只有“拉直”或另行改道!
看了一下资料,1968年监利县曾经对荆江进行人工裁弯取直,看来也是局部的。
小本认为,如果考虑到南水北调加码后长江流域用水也会紧张,长江洪水也需有效储蓄与利用,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一是可以考虑打通或挖深、扩宽长江松滋口至洞庭湖的河段,让长江水改道,直接流入洞庭湖,仍由岳阳入长江;
二是考虑在城陵矶筑隔离大坝,将洞庭湖水位提升5~8米 ,洞庭湖面积由目前的2579平方公里恢复到6000~8000平方公里,总容积由220亿立方米提升到600~1000亿立方米;
三是考虑到荆江段的城市布局和江汉平原用水,取消松滋口工程,改在藕池口修建一个“都江堰”工程,下荆江保留,利于泄洪,但对藕池河进行挖深作业,作为主航道,解决荆江段的航运瓶径。
小本认为,无论是哪一个方案,荆江治理的出路都在洞庭湖,既要解决汛期洪水的决堤威胁,又要考虑有效储蓄洪水,还要解决长江的荆江段航运瓶径问题!
这是小本的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出三峡,过宜昌后,就进入江汉平原了 。流速开始减缓,河道变得曲折,俗称九曲迥肠,泥沙逐年淤积,河床抬高,丰水季节,洪峰过境时,就象头顶一盆水一样,形成了地上河,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在湖北公安建立了蓄洪区,疏通了松兹、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将水注入洞庭湖,截直了车湾航道,通过采取种种措施,加快了洪水下泄速度,减少了险情的发生。特别是三峡水库建成后,科学调度洪水,调锋、错锋、削锋,江水含泥量减少,经过冲刷,荆江变深了、变宽了,经过对堤脚护坡,巩固了堤垸,九八年后就再没发生溃堤或漫堤的水灾了,实现了水随人愿,水害变成了水利。
新疆玉田有条玉龙喀什河,河内有中国知名的狭义和田玉籽料,是中国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玉石品种之一。
说来也怪,玉龙喀什河从源头起往下20公里的河床里,有和田玉山流水料,而再往下200多公里的河床,什么玉石也没有。从这200公里处再往下270公里,这中间的70公里河段方有和田玉籽料。问题是这70公里河段里的和田玉籽料是从何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相关的文章,有网友评论说是玉龙喀什河改道的问题,若真是这样,一旦发现玉龙喀什河的古河道,和田玉籽料将会大量涌现。
玉龙喀什河的和田玉籽料有白玉、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等。其经过河水的长期浸泡、冲刷、搬运,所含的杂质已经被剔除,剩下的都是玉之精品,表现在表皮细腻温润,质地紧密坚硬,是玉石中的珍品。
产于玉龙喀什河中的羊脂白玉籽料,因如羊脂一样油润细腻而得名,是历代名家喜欢的玉料,多用于制作贵重的饰品和玉器。如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就是由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制作而成。
如今,玉龙喀什河虽然还是那条河,河水奔流不息,但已经很难再捡到优质的和田玉籽料了。
《河中石兽》主旨是: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扩展资料:
原文
河中石兽
[ 清代 ]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的主旨:全文告诉我们实事求是的重要性,面对具体的问题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或是既定的思维影响自己的思考。
我们应该联系实际,考虑到事物的特殊性及其周违的环境对其的影响,再通过细致且深入的调查得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近日最受关注的一条科学新闻就是美国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蘑菇”的事件。媒体报道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已连续三天于火星上拍摄到一种貌似“蘑菇”的照片(因为颜色接近蓝色,也有人称之为火星“蓝莓”),通过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来看,它们仿佛还在成长,这种看上去很小的“火星蘑菇”让科学家们也一头雾水,不明白那到底是什么东西。
对于这种火星蘑菇的研究,很多科学杂志已经有多篇文章发表,但都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印度生命科学微生物学系的达斯博士等人在科学期刊《天体生物学和空间科学评论》中发表文章,针对“好奇”号发回的15张照片,它们提出这可能是在火星贫瘠表面上发现了地衣、海藻甚至是菌类的踪迹。他们认为在地球上基本没有地质或其他非生物力能产生数百种具有蘑菇形状的沉积结构,所以认为那种独特的东西很可能是某种生物生长的表现,于是推测火星上有生命存在。
实际上关于火星“蘑菇”的发现,好奇号火星车的拥有者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给出答案,之前的机遇号火星车也曾经拍到过类似的图片,因此也有人认为那并非是火星生物,那种“蘑菇”也可能是火星土壤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氧化铁——“赤铁矿”,或者是其他物质因为化合作用形成的,也有可能是某种气体从地下渗透到地表时形成。
火星的平均温度很低,大约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只有火星的赤道地区,白天中午的时候温度稍高一些,大约可以到达30摄氏度,但到了晚上也会降到零下20度左右,且火星上面非常干燥,虽然探测器已经多次在火星上发现了水和水冰的痕迹,但是火星上的干燥程度仍然远超我们的想象,它比地球上最干旱的沙漠还要干旱,度量火星表面的生态条件,任何以地球生命模式为标准的生物都难以在火星的表层安然生存。
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在火星的地下可能有的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因为火星的地层之下发现有水,而且火星表层土壤可以作为一种保温层,保护地层之下有适宜的温度,而且火星土壤中有大量的氧化铁,因此其中或不缺乏氧气,那么在火星的深层土壤中就可能有一些真菌类的生物,但是这种生物有的话也只能存在于火星的地表下深处,不应该存在于表面,在火星的表面岩石戈壁上拍到真菌类生物,还是很不可思议的。
多数科学家认为,在火星的地表之下是很有可能有真菌或细菌类的生物存在的,即便没有氧气,也有可能有一些厌氧细菌存在,但是这都有待于进一步寻找证据,或许美国下一代火星车将火星的深层土壤挖出带回地球研究后,将有令人惊奇的发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章河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章河床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实况足球加点的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21年足协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热火vs魔术半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今天的足协杯现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球员热身服的问题...